2016年,一则“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”的新闻成为当年免疫接种行业关注的焦点。疫苗作为健康的第二道防线,在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善阶段,可以主动激活免疫系统,抵抗疾病的发生。未按要求进行冷藏储存,究竟会对疫苗造成怎样的影响?接种未经冷藏存储的疫苗,又会产生哪些危害?
众所周知,免疫接种的每一个环节,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把控,从疫苗的生产、运输、存储再到接种,都必须依照标准,不得有半点纰漏。疫苗作为一类特殊的药品,对温度比较敏感,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。市面上见到的大部分疫苗,存储环境都需要保持8℃以下的温度环境中,为了保证低温,在疫苗运输和储存中要配备很多专业设备,包括低温冷库、普通冷库、冷藏车、冰箱、冷藏背包等。
正是由于冷链对于免疫接种的重要性,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》中就明确规定,从事疫苗经营活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审批,并具备专业技术人员、专业冷藏设备和规范的管理制度。疫苗生产企业、政府机构、疫苗接种单位、疾控中心、药监部门在疫苗安全中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。
实施全程疫苗电子监管,严格保证冷链的运行,才能有效保持疫苗的活性。一旦冷链出了问题,相关人员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报警通知,疫苗储存温度超标,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就会逐渐失活,也就失去了疫苗本应发挥的作用。
和无效的假药一样,失活的疫苗流入市场也会带来严重危害。大部分失活疫苗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,但接种了失活疫苗,人体也同样不会对病毒产生防御,因此,一旦感染了该类病毒,人体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。至于个别疫苗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,目前,还没有专业的定论可以解释。
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武器,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关乎亿万民众的健康。政府机构应对免疫接种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,只有从根源上杜绝问题疫苗的产生,民众的健康才会得到切实的保障。